历史建筑之珍贵,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宏伟与精致,更在于其内在的结构设计与材料运用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技术智慧。这些建筑往往采用了当时Zui先进的建造技术,如榫卯结构、砖石拱券、木构框架等,这些结构形式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后,虽仍屹立不倒,但也难免出现老化、腐蚀、变形等问题。历史建筑往往承载着复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其结构安全评估需综合考虑历史、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WW/T0048-2014)适用范围为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的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其他历史建(构)筑物结构安全性评估可以参考使用。
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流程如下:
1.信息资料收集和制定评估方案
这一阶段我们收集资料主要是评估对象的历史沿革调查,包括建筑历史、结构历史、人文历史等。
2.现场检测与勘察
这个阶段是评估程序中的现场检测部分,应注意的是,现场检测和勘察工作要涵盖《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WW/T0048-2014)中一级评估的各项评估内容,在标准第7章中列明了各种结构类型一级评估的项目,这些参数指标是后续结构安全等级评定的重要一环,现场不要漏查漏检。
3.结构安全性评估
这一环节是评判近现代历史建筑是否满足结构安全的要求,构件的安全性只有安全与不安全两个等级,评定构件时分为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两个阶段,进行一级评估,当构件现状满足一级评估的各项要求时,可直接判定构件为安全,不必进行二级评估。当构件现状出现一项或多项不满足一级评估的要求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的二级评估来评判是否为安全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应将一级评估中不满足要求的缺陷考虑在内,确定合理的计算模型。
4.重点保护部位完损状况评估
重点保护部位主要分为外立面重点保护部位、屋面重点保护部位、室内重点保护部位及其他重点保护部位等内容。每个部位的完损等级根据受损范围评为完好、一般损坏、严重损坏三个等级。
评估工作应从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设计图纸、维修记录等资料入手,了解建筑的历史沿革、设计初衷及历次修缮情况。随后,进行现场勘查,通过目视检查、测量记录、摄影摄像等手段,全面掌握建筑的现状,包括结构损伤、材料老化、环境侵蚀等情况。
基于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场勘查结果,运用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专业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详细的力学分析和计算。这包括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变形能力等关键指标,以及识别潜在的结构安全隐患。
根据结构分析结果,结合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等级,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相关标准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这一步骤旨在明确建筑当前的安全状况,为后续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