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鉴定,是对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进行评估与确认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建筑物年代、风格、材料等基本信息的判断,更深层次地,它还要求鉴定者能够解读建筑背后的文化意涵、社会变迁及人类活动轨迹。历史建筑鉴定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识别并确认那些具有不可再生价值的文化遗产,为后续的保护、修复、研究与利用提供坚实依据。
历史建筑鉴定方法与技术:
历史建筑鉴定并非仅凭肉眼观察或主观臆断,而是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主要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技术分析以及专家评审等。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地方志、家族谱系、建筑图纸等资料,了解建筑的历史沿革、建造背景及设计者信息,为鉴定提供基础数据。
2. 实地考察:对建筑物进行细致的现场勘查,包括测量尺寸、观察结构、分析材料、记录细节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注意观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这些往往能揭示建筑的选址原则与功能布局。
3.技术分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损检测技术(如红外热成像、超声波探测)、材料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对建筑的隐蔽部位、结构强度、材料老化程度等进行深入分析,为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4. 专家评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专 业知识与经验,对前述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Zui终确定建筑的历史价值与保护级别。
历史建筑是既有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进行历史建筑鉴定往往都是在既有建筑鉴定的基础上做调整。在进行历史建筑鉴定时需要多与既有建筑鉴定的比较,从中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体现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做出符合实际的鉴定评价。
对于历史建筑,存在达到设计工作年限需要继续使用、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存在较严重的质量缺陷或损伤、使用中发现安全隐患等多种情况,很多70年代以前的没有原建造时的荷载规范和设计规范,实际受力和构造状况、材料强度、结构或构件的几何参数等很多无法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后续目标使用期可以调整等特殊情况。历史建筑的鉴定需要与既有建筑鉴定的分类和计算取值进行比较和参照,做出符合结构实际的鉴定评价。
承载力验算时应注意的是,根据标准5.3.3条,近现代历史建筑承载力验算时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与现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存在较大差异:
1)荷载的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0;对由永 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0.6。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3;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