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药品微生物限度的检测进行了详细规定,针对中药制剂(如颗粒剂)和西药(如药用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主要涵盖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以及控制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测。以下从标准依据、检测项目、方法要点、结果判定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解析:
法规依据
中药制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非无菌制剂;
西药药用辅料:如淀粉、糊精、乳糖、聚乙二醇(PEG)等直接接触药品的辅料。
通则1105:微生物计数法(控制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通则1106:控制菌检查法(检测特定致病菌);
通则1107: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明确不同剂型、用途药品的微生物限值)。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适用范围:
| 检测项目 | 中药制剂(颗粒剂)限值 | 西药药用辅料限值 | 检测方法 |
|---|---|---|---|
| 需氧菌总数 | ≤10³ CFU/g(口服制剂) | ≤10³ CFU/g(口服辅料) | 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
|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 ≤10² CFU/g | ≤10² CFU/g | 平皿法(沙氏葡萄糖培养基) |
注:
局部用药或黏膜给药制剂限值更严(如需氧菌总数≤10² CFU/g);
含药材原粉制剂(如中药颗粒剂)需氧菌总数可放宽至≤10⁴ CFU/g,但需符合风险评估要求。
| 控制菌种类 | 中药制剂要求 | 西药药用辅料要求 | 检测方法 |
|---|---|---|---|
| 大肠埃希菌 | 口服制剂不得检出 | 口服辅料不得检出 | 增菌培养+选择性分离平板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局部用药制剂不得检出 | 局部用辅料不得检出 | 血琼脂平板+血浆凝固酶试验 |
| 铜绿假单胞菌 | 眼用制剂不得检出 | 眼用辅料不得检出 | 乙酰胺培养基+氧化酶试验 |
| 沙门菌 | 直肠用药制剂不得检出 | 直肠用辅料不得检出 | 增菌液+选择性鉴别培养基 |
中药颗粒剂:
取供试品 10 g,加入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适宜稀释液)至 100 mL,振摇混匀后制成 1:10 供试液;
含药材原粉的颗粒剂需 超声处理(如250 W,30 min)以充分分散微生物。
西药药用辅料:
粉末状辅料(如淀粉)取 10 g,直接加入稀释液;
黏性辅料(如聚乙二醇)需加热至 40~50℃ 溶解后稀释。
平皿法:
取供试液 1 mL 注入平皿,倾注 45℃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用于需氧菌)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用于霉菌和酵母菌),混匀后凝固;
需氧菌培养条件:30~35℃,3~5天;霉菌和酵母菌培养条件:20~25℃,5~7天。
薄膜过滤法(适用于抑菌性样品):
将供试液 100 mL 通过 0.45 μm 微孔滤膜过滤,用稀释液冲洗滤膜 3次;
将滤膜转移至培养基表面,按平皿法条件培养。
大肠埃希菌:
增菌培养:取供试液 10 mL 加入 100 mL 胆盐乳糖培养基(BL),30~35℃ 培养 18~24小时;
分离培养:取增菌液 1 mL 接种至 麦康凯琼脂平板,30~35℃ 培养 18~72小时,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如吲哚、甲基红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增菌培养:取供试液 10 mL 加入 100 mL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TSB),30~35℃ 培养 18~24小时;
分离培养:取增菌液划线接种至 血琼脂平板,30~35℃ 培养 18~72小时,挑取可疑菌落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
微生物计数结果判定
需氧菌总数:取 2个平皿 的平均菌落数,若菌落数≤100 CFU,按实际数报告;若>100 CFU,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如150 CFU报告为1.5×10² CFU);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同需氧菌计数规则,但限值更严格(≤10² CFU/g)。
控制菌检查结果判定
阳性结果:任一培养基或试验步骤中检出目标控制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判定为不符合规定;
阴性结果:所有培养基和试验步骤均未检出目标菌,且阴性对照(稀释液)无菌生长,判定为符合规定。
报告内容
需明确标注 供试品名称、批号、规格、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结果(CFU/g或“未检出”)及判定;
控制菌检查需附 菌落形态描述、生化试验结果及图谱(如血琼脂平板照片)。
问题:某企业生产的感冒清热颗粒(中药颗粒剂)在抽检中被检出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超标(实测值2.5×10³ CFU/g,标准≤10² CFU/g)。
原因分析:
原料药材(如薄荷、桔梗)未严格清洗,携带田间霉菌;
干燥工序温度不足(实际60℃,标准≥80℃),导致水分残留促进霉菌繁殖;
内包装材料(复合膜)未进行微生物限度控制,可能引入二次污染。
整改措施:
加强原料药材前处理(清洗、灭菌);
优化干燥工艺参数(温度85℃,时间2小时);
增加内包装材料微生物限度检测项目。
问题:某批次药用辅料聚乙二醇(PEG 4000)在控制菌检查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因分析:
生产设备(反应釜)清洗不彻底,残留前批次高风险物料;
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如未佩戴无菌手套);
环境监测(如空气沉降菌)未定期开展,无法及时发现污染源。
整改措施:
实施设备清洗验证(如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残留);
加强人员无菌操作培训(如模拟灌装试验);
建立环境监测计划(如每日对洁净区进行浮游菌检测)。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每批新购培养基需进行 灵敏度试验(如接种≤100 CFU的标准菌株,观察生长情况);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需验证对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促生长能力。
方法适用性验证
对含抑菌成分的样品(如中药颗粒剂中的黄芩苷),需通过 中和剂(如β-内酰胺酶)或稀释法 消除抑菌作用;
验证试验需包括 回收率试验(如向样品中添加标准菌株,回收率应≥50%)。
环境与人员要求
微生物检测应在 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区 进行;
操作人员需每年进行 健康检查(如无传染性疾病),并定期接受微生物检测技能培训。
现行状态:中国药典2015年版仍为部分企业执行标准,但2020年版及2025年版已对微生物限度检测进行修订:
2020年版:增加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控制指导原则,强化风险评估理念;
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引入 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如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缩短检测周期。
国际对标:
USP<61>/<62>:美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与ICH指南协调;
EP 2.6.12/2.6.13:欧洲药典方法,强调 替代方法验证(如流式细胞术)。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为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框架,企业需严格遵循通则1105、1106和1107的要求,结合产品特性优化检测流程,关注标准更新动态以适应监管变化。通过加强原料控制、工艺优化和环境监测,可有效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 成立日期 | 2023年05月16日 | ||
| 法定代表人 | 陶方涛 | ||
| 注册资本 | 500 | ||
| 主营产品 | 专业,让检测更简单! | ||
| 经营范围 | 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林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室内环境检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安全生产检验检测;商用密码产品质量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民用航空油料检测服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计量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生态资源监测;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服务;标准化服务;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环保咨询服务;环境应急治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 | ||
| 公司简介 | 安徽方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客户第一,科学为题,实事求是,应用为重,励精图治。经营服务理念:用心服务,用科学检测技术为客户发现、消除隐患,追求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双赢,造福社会。企业行为准则:方法科学,诚信经营,坚持原则,为客户提供公正、科学、高效的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