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房加层抗震性鉴定基本规定:
1,抗震鉴定的步骤:搜集原始资料,建筑现状的现场调查,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整体抗震性能评价和处理意见。
2,抗震鉴定的结果:合格,维修,加固,改变用途和更新。
3,抗震鉴定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A类建筑的抗震鉴定,符合第一级鉴定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进行第二级鉴定。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应综合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措施做出判断。
4,6度可不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当第 一级鉴定不满足要求时,可通过抗震验算进行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5,建筑场地为三类和四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和0.30的地区,抗震构造措施宜分别按8度(0.20)和9度(0.40)采用。
为了增设新功能,考虑在原有建筑基础之上进行加层施工,扩大建筑面积,还能够避免出现拆迁等问题。近年来,因具有总体重量轻、对原结构影响小、施工周期短、综合造价低等优点,既有建筑加层越来越多的采用轻钢加层技术。比如砌体结构顶部增加轻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增加轻钢结构,对于这类房屋如何进行抗震鉴定呢?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3.5.9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顶层取消部分墙、柱而形成空旷房间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可能比其下部楼层相差较多,是不利于抗震的结构,应进行更详细的计算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如采用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补充计算、柱子箍筋全长加密配置、大跨度屋面构件要考虑竖向地震产生的不利影响等。
房屋实施加层改造前,要取得有关既有建筑物的第一手资料,力求对既有建筑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尽量找到既有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和地勘资料。
2、对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构件进行检测,包括混凝土的强度、构件配筋、构件截面实际尺寸、建筑物的外观质量等。
我国农村地区地形复杂,地震活动频繁,许多自建房在设计和建造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抗震设计和规范的施工流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遭遇地震,这些房屋往往成为受灾Zui严重的区域之一。对自建房进行加层扩建前,进行抗震性鉴定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能为后续的加层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改造后的房屋能够满足抗震要求,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
自建房加层抗震性鉴定是确保房屋改造后安全性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鉴定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抗震设计规范的不断完善,自建房加层抗震性鉴定工作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确定加层方案时应主要遵循下列原则:
①加层时能利用原结构的应尽量利用原结构。
②加层的结构布置应尽量减少对原结构的影响。
③想方设法减少加层部分的恒载,比如采用钢结构甚至轻钢结构、轻质墙体材料、大开间的外窗、楼面做法简单化等等。
④努力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缩短工期。
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按改建后的结构状态建立计算模型,并按本标准第1.0.4条和第1.0.5条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但新增结构构件应满足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J08-9的抗震措施要求。若改建仅涉及原有结构局部区域的个别非抗侧力构件,并确保原结构整体抗震能力不被削弱,可不要求进行专门的抗震鉴定,但应进行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