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钢主体检测机构 无损探伤第三方检测 钢水包检测机构
渗透检测(PT)—— 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测
渗透检测是不锈钢腔体焊缝表面缺陷的必检项目,可检出 “表面裂纹、表面未熔合、开口气孔” 等,尤其适配薄壁腔体(壁厚≤8mm)或焊缝表面光洁度较高的场景。
检测重点:
表面热裂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易因铬镍元素偏析产生热裂纹,多位于焊缝表面或熔合线处,呈线性分布,渗透检测可通过 “红色显像剂(着色 PT)或荧光显示(荧光 PT)” 清晰识别,任何长度的表面裂纹均需返修。
表面未熔合:常见于多层焊的层间或焊缝与母材过渡区,表现为 “条状开口缺陷”,渗透检测可显示缺陷走向,需打磨至完全清除后重新焊接。
开口气孔 / 咬边:气孔直径>1mm 或咬边深度>0.5mm 时,需补焊修复,防止介质渗透腐蚀。
操作要点:
检测前需清理焊缝表面(无油污、氧化皮、焊渣),用 “不锈钢专用砂纸” 打磨至粗糙度 Ra≤25μm,避免残留氧化层影响渗透剂渗入。
食品、医药行业的腔体需选用 “低毒、易清洗” 的渗透剂(如符合 GB/T 18851.3 标准的 Ⅲ 型渗透剂),检测后用纯水冲洗干净,防止残留污染。
射线检测(RT)—— 关键部位补充检测
射线检测(X 射线或 γ 射线)适用于不锈钢腔体 “对接焊缝关键部位”(如腔体封头与简体连接焊缝、接管与腔体角接焊缝),可直观显示内部缺陷形态,但成本较高、有辐射风险,通常按比例抽检(抽检比例≥20%)。
检测重点:
对 “T 型接头焊缝”“厚壁接管焊缝”(如 DN50 以上接管),通过射线底片观察 “内部未焊透的影像(连续黑色条状)”“热裂纹的影像(线性黑色条纹)”,合格等级需达到 NB/T 47013-2015 标准的 Ⅱ 级(无裂纹、未焊透,内部缺陷尺寸符合限值)。
,钢主体无损探伤机构。

检测内容
锅炉在日常使用中,环境温度很高,锅炉的可靠性必须得以保证。目前无损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锅炉的日常检测,主要用于检测锅炉材料和机械设备,以确保锅炉的各项性能符合标准,使得锅炉在实际运行中,能充分发挥锅炉的佳性能。要想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无损检测显得很有必要。
检测方法
1.1 超声波检测
(1) 检测原理:超声波射入金属时,界面边缘处将会发生反射,通过反射来检查构件存在的缺陷。
(2) 检测部位:焊缝内部缺陷。
(3) 优点:灵敏度高、周期短、成本低、,无害。
(4) 缺点:对发生的反射表面要求高、需要检测人员有足够的经验、缺陷缺乏直观性。
1.2 磁粉检测
(1) 检测原理:利用铁磁性材料和缺陷之间的磁导率变化的原理来发现缺陷。
(2) 检测部位: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缺陷。
(3)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检验迅速、灵敏度高。
(4) 缺点:对焊缝内部气孔、夹碴等缺陷难以检测。
1.3 射线检测
(1) 检测原理:利用X射线穿过被照射物后会有损耗,不同厚度不同物质在胶片上的感光不同发现缺陷。
(3) 优点:缺陷图像直观,缺陷尺寸和性质判断容易。
(4) 缺点:对垂直裂纹及微裂纹检测灵敏度低,有辐射。
1.4 渗透检测
(1) 检测原理: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液体可以渗透到的缺陷中。光线照射时,通过显像剂,流入缺陷中的渗透液会显示出来,可以找出存在的缺陷。
(2) 检测部位:钢结构表面缺陷。
(3) 优点:简单、灵活、检测灵敏度高、结果直观。
(4) 缺点:对检测面要求高,成本高,对检测人员的视力要求高。
,合肥钢主体无损探伤。

连接节点与螺栓探伤(防松动、断裂)
行车的连接节点(如主梁与端梁的螺栓连接、支腿与端梁的焊接连接)、高强度螺栓是结构稳定的关键,需检测 “连接可靠性” 和 “螺栓完整性”。
1. 高强度螺栓探伤
表面探伤(MT):对额定起重量≥20t 的行车,其连接螺栓(如主梁与端梁的 M24 及以上高强度螺栓)需按 30% 比例进行磁粉检测,重点排查 “螺栓头部与螺杆过渡区裂纹”(拧紧时应力集中导致)、“螺纹根部裂纹”(载荷传递时易产生疲劳裂纹)。若发现螺栓存在任何裂纹,需立即更换该螺栓,并扩大抽检比例至 。
扭矩检测(辅助):虽非探伤项目,但需配合扭矩扳手检查螺栓拧紧扭矩,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如 M30 高强度螺栓扭矩≥600N・m),扭矩不足会导致连接松动,加剧其他部件的疲劳损伤。
2. 支腿与端梁连接焊缝探伤
门式行车的支腿(尤其是刚性支腿)与端梁的连接焊缝,需 磁粉检测(MT)和 50% 超声波检测(UT)。支腿受侧向风载荷和垂直载荷,焊缝易产生 “斜向裂纹”(沿焊缝对角线方向),MT 可检出表面裂纹,UT 可排查内部未熔合(支腿腹板与端梁翼缘的连接部位易出现),不合格缺陷需按焊接工艺返修,返修次数不得超过 2 次。